咱可是知道「暗时间」的人呐|2022 CW18

一年有 52 周,我们过完了 18 周,2022 年的三分之一就这样悄无声息的过去 ……

昨天我又开始打喷嚏和流鼻涕,吃了一粒开瑞坦也不见缓解,这好像是在提醒我:春天还没有过去。今天起床后发现自己发起烧来,仿佛才知道原来感冒的症状和过敏差不多,不知道是否该为此高兴。

这是「Louiscard’s Newsletter」的第 28 期,以下为正文:

三个想法|3 Ideas

1. 咱可是知道「暗时间」的人呐

大学有段时间非常崇拜刘未鹏,痴迷于他的博客,一篇文章读十几遍,发现博客更新会停下手头的事情马上去认真研读,跟直系的小师弟大半夜讲两个钟头博客里提到的理论和实验,比如为什么「你的大脑不是你」。

小长假躲在家里整理电脑里的数据,翻到 2012 年的一个文件夹,里面居然是当年用软件(记得叫「朗读女」)把博客文章文字转语音成配套音频,天呐,可见我那时候是有多着迷。

图片[1]-咱可是知道「暗时间」的人呐|2022 CW18-Louiscard

大学毕业之后,独立博客的热度不再,他的博客也好久不再更新(现在已经明目张胆宣称是全宇宙更新最慢的博客了😂),后来知道他有了孩子,还创建了几个育儿相关的微信交流群,因为我那时候还没娃,他的新兴趣解决不了当时让我焦头烂额的问题,也就没再持续关注。

前两天非常荣幸地发现,刘未鹏居然还回关了我,这可把我高兴坏了,转手就在别的平台发了一波炫耀帖。

图片[2]-咱可是知道「暗时间」的人呐|2022 CW18-Louiscard

过段时间新书到手准备再认真读一篇,我可是知道「暗时间」的人呐,我怎么能让自己的 CPU 每天缓慢空转,我得支棱起来。

2. 随心所欲地记录,先甭管有没有双链吧

前两天发了条微博:

别焦虑于没有观点洞察,激进地去收集困惑问题。

图片[3]-咱可是知道「暗时间」的人呐|2022 CW18-Louiscard

我自己是相信这句话的,但是我心里也没底,因为我觉得自己最近连观点都没有,更不要说像样的观点,传说中 solid 的 insight 更是大半年没见过。

说实话,挺怀念当年写少数派专栏的时候,那时候状态是真好。我写的内容就是我真正在实践的,我在实践的也是我深信不疑的,在这个基础上,输出倒逼思考,产生了很多有趣的观点和精巧的工作流。

再后来,不知道为啥,我的生产力系统不断迭代,但感觉没什么新的内容值得写,好像都是一些老生常谈或对多数人来说的奇技淫巧。我知道这想法肯定不对,我 100% 是陷入到了「知识的诅咒」。所以发上面那条微博是提醒自己,要有更强的问题意识,要更有好奇心,要更激进地发现和回答「好问题」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我用了不少工具,目前每天碎碎念的工具主要是 Logseq,这个应用取代了 Day One 的不少职能。但是因为 iCloud 糟糕的同步体验,导致一旦我手头没电脑,就像一个遇到重大心理问题,冲进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室,发现他因为家里水管爆了,当天无法出诊,放了我的鸽子。(P.S. 我把我的日记本当作我的心理咨询师,还发过微博

这可太难受了,我想要把所有的想法都记录到 Logseq 里面,因为这样我就能在一个地方搜索并且使用一套标签系统,利用双链可以聚合多年关于某个 idea 的想法,我可不能浪费自己每一句碎碎念,他们能聚沙成塔,涌现智慧。

那天我又一次迈进空空荡荡的「心理咨询室」,看着无法同步的 Logseq,心里有个声音大声喊:这太蠢啦!我就是想记录一条「我觉得在公交车上太晃,用微信读书的朗读功能是个不错的选择」,为什么一定要记录到 Logseq,我有 100 种在手机上记录的方式呀(于是,我终于开始用 Flomo,在我手头没有电脑的时候,用它充当我的临时日记本。)

同样,我也在反思,不就是一篇没几个人看的 Newsletter,为啥非得是个轻松愉快,心情大好的周末,在上周攒了好几条有意思的观点的情况下才能写作和发布。

有时候我会在 Daily Notes 一口气写几千字,为什么不能用这种轻松的心态来写 Newsletter。这不就好像我为了所谓的「双链」不得不放弃没有电脑的时候记录那些碎碎念一样么?我怎么就成了「双链」和「Newsletter 品质金线」的奴隶了呢?

算了,甭管什么双链、信噪比、文字质感了 …… 先随心所欲地畅快记录吧。

3. 分享下 Notion 新的 Team Sidebar

看了下 Notion 针对团队设计的 sidebar Demo 视频,分享几点收获:

  1. 左侧导航栏基础架构变为「teams」;
  2. 非常多一级页面本身就用 database 组织内容;
  3. 创建的团队,可以长期稳定,也可以临时组织。
  4. 创建团队的 workspace,可以邀请成员,并设置具体权限,比如限制对「顶级目录」的调整,保持侧边栏的少量和有序。
  5. 提供「团队空间」的发现页,支持团队公开,成员可自由加入和退出,Owner 可以归档。

在产品形态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,为付费能力更强的大公司提供了更好的使用体验,非常 Notion。在各种「卡片盒」笔记法配套的工具的喧嚣中,感觉 Notion 也没怎么跟进,至今也没给出类似 Roam、Obsidian 的平替功能,但是如果产品的基本形态足够好,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足够有自信,真的可以完全聚焦在自己的既定战略,毫不动摇。

看着 Notion 不断在团队、项目管理和移动端取得的进展,觉得 Notion 越来越稳,我的一些知识管理的需求可以在另外几款工具随意切换,功能差异不大,但 Notion 带给我的体验和帮我解决的问题,其他工具的确都提供不了,长期来看也未必会提供,它如此独特且令人愉悦。

有些工具的灵魂是 IM,这个灵魂会牵引文档去进化,而有些工具的灵魂是文档(或者 database),它们会演化出什么样的沟通方式,也会是个 IM 么?这个 IM 是个 Block、应用、API 还是什么?不知道,但很有意思,也非常值得关注。

两句引用|2 Quotes

当你急着奔向未来的时候,说明你已经不喜欢现在了。 ——《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》

专注和简单一直是我的秘诀之一。简单可能比复杂更难做到: 你必须努力理清思路,从而使其变得简单。但最终这是值得的,因为一旦你做到了,便可以创造奇迹。 —— 乔布斯

一个问题|1 Question for you

你读《红楼梦》么,你怎么评价它?


这是「Louiscard’s Newsletter」2022 年的第 18 周内容,很高兴你读到这里。

每周我将为你分享三个想法(3 ideas from me)、两句引用(2 quotes from others)和一个问题(1 question to think about),欢迎订阅,我们下周见。🥳

THE END
点赞5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
请登录后发表评论

    暂无评论内容